新浪育儿 自媒体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对不起 阿德勒没说过

新浪育儿

关注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对不起,阿德勒没说过

我们常常能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看到这么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前几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确实被打动了,事实难道不就是这样的吗?

可仔细一下,这样的观点未免过于主观且消极。

身边的很多人,一旦受挫,经常会把原因归咎为小时候家庭不好或者爸妈不好,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外在原因,我不会是这样。

似乎大家早已习惯于把生活中的各种不顺,归咎于原生家庭的问题上。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对不起,阿德勒没有说过这句话。

在近期第四季的花儿与少年中,杨幂也说到了她对于原生家庭的看法

童年生活的不幸福,并非我们个人的主观意愿可以控制,可难道发生了不幸的事我们就只能一直沉湎于过去,并搭上自己的一生吗?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与佛洛依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就是以年轻人与哲学家对话的形式介绍了阿德勒的心理学。   

通读阿德勒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阿德勒的思想大多以“只要有心改变,那就可以改变”,“哪怕明天要死,现在改变也不晚”。

阿德勒的观点,与文章开头的话恰好相反。阿德勒相信即使先天基础差,也是可以通过后期努力改变的。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未必要用一辈子治愈童年,他们可以更早的走出来。

阿德勒的童年也曾不幸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上,童年的阿德勒曾患佝偻病,身材矮小的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做剧烈的体育活动。上学时候,阿德勒的成绩一般,表现不佳,他的老师评价他以后只能成为一个鞋匠。但阿德勒的父亲鼓励他,让他不要相信眼前的任何事情,不要让眼前的困境束缚自己。

于是,阿德勒成为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佛洛依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孩子的教育》、《人性的研究》等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阿德勒的生平是如此励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他的著作《孩子的教育》中学到到一些养育的技能,让孩子也成为一个不会被生活击垮的人呢?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我们经常能刷到类似于“辅导人类幼崽写作业有多奔溃”、“某姓女子因辅导儿子做作业被气到四肢麻木,后经诊断出;过度换气综合症”、“博士妈妈辅导作业被气哭”等视频。

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办呢?

阿德勒认为,其实只要做对一件事就好;那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

什么是内部动机?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自己觉得学习是我自己想要的,是我自己选择的,不是别人逼我的。那么等孩子学习的时候就会很开心,成绩不好,题不会做,就会自己去努力,根本不用家长来盯着。相反,如果孩子学习依靠的是外部动机,觉得这个是父母、老师要求我的,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就会受到责骂或者惩罚,就像视频中的孩子,每天写作业都要挨骂,他/她的大脑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是为了不让父母生气才学的,他/她就会越来越抗拒学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完全放手不管,相反这是给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就是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允许孩子去学他真正喜欢的东西。一个人只有发自内心认可自己做的事,才能在遇见困难的时候,努力说服自己继续坚持下去。其次,父母要及时表扬孩子,不用等孩子考到年纪前多少名,再去表扬他。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去幼儿园,参加儿子家长会,老师告诉她,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座位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她却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原来在座位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儿子小学家长会,老师告诉她,你的儿子数学又考了倒数第一名,他智利没有问题吧,她回到家,又骗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你不是笨孩子”。

到了初中家长会,老师又说,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啊,她却告诉儿子:“班主任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后来她的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拿着录取通知书,哭着对他的妈妈说:“妈妈我知道,我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欣赏我,尽管那是骗我的话”。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因为遇到问题就轻易泄气。我们不能因为付出的努力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变得绝望,不能因为孩子垂头丧气,缺乏兴趣或者极端被动就断言孩子注定失败,也不能让自己被天赋早注定的遗传论所影响。阿德勒认为,我们应该努力给孩子更多勇气和信心,教导他们不要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将他们视为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心理的潜能。

先成为更好的自己,再教孩子

阿德勒曾说,一个人终其一生,主要追求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归属感,一个是价值感。

从小在父母冷战、争吵中长大的孩子,在自己面对问题时,也会采取回避及不负责任的态度。

从小被父母打骂、控制的男孩,长大后很有可能变成一个控制欲很强并且有暴力倾向的男人。

从小被父母忽视长大的女孩,长大后很有可能为了获得家庭的温暖,容易爱上花言巧语的渣男。

这种事情看似奇怪,实际非常普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在做决定时,更倾向于选择熟悉的决定,而不是对自己有利的决定。所以,大量的家庭教育问题在不断重复。

父母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就缺乏对于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教育,所以再去教育孩子,潜意识里还是用的原始的方法,只是更换了表现手法。所以,一旦孩子犯错,我们经常听到“你跟你爸一样一样的,老是犯这种错”就解释的通了,在同样的逻辑下培养出的孩子像家长自己就无可厚非了。

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

人格教育与先天性关联不大,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及培养形成,与人的心理状态、气质和生活习惯有关。

常被家长吼的孩子都会有以下症状:

1、变得自卑敏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8年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那些经常遭受打骂吼的孩子,性格自卑的占据79%,而在未来长大后的工作当中表现出色的不到4%。受到侵害选择忍受不会反抗的孩子占94%。经常被吼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2、变得冲动暴力

经常被吼的孩子,做事易冲动,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心理容易扭曲叛逆,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也会是用吼叫、暴力等手段来处理。华尔街日报曾对876名孩子和父母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长期生活在吼叫式教育里的孩子,长大更容易有问题。

3、大脑受到损伤

哈佛大学团队对年轻人的大脑进行分析,发现经常遭受严重语言暴力的人,韦尼克区和前额叶之间的链接减少,左侧颞上回的灰质体积增加,而这两个区域都会影响到语言智商。同时,他们的海马体体积缩减,因此吼叫会让孩子的记忆力下降,导致左右脑发育不完全,从而影响到智能。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当你吼叫孩子的时候,孩子给出的反应一般都是神情呆滞,眼神发直,不知所措。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经常受到责骂的孩子或多或少在性格方面都会存在缺陷。经常被吼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孩子的行为分为有意识的行为和无意识的行为。在孩子七八岁时,无意识的行为基本定型,无论好坏,家长都不能一味的责怪孩子,而是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一味的打骂孩子是没有任何用的,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上则更有价值。

《孩子的教育》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2.07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阿德勒致力于研究人格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理论成果深刻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主要著作有《儿童教育心理学》《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

来源:光尘文化

加载中...